妙手醫生
作者:王其明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寶山第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通常對糖適平的認識是經典老藥,保護腎臟。那么對糖適平特點的認識是,短效磺脲類降糖藥,低血糖發生率低,繼發失效率低,保護腎臟。
從中日友好醫院婁晉寧教授進行的一項格列喹酮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降低糖尿病GK大鼠尿蛋白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糖適平相比較于胰島素,一方面能明顯修復GK大鼠的足細胞和基底膜結構,從而減少蛋白滲漏;同時格列喹酮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增加了人腎小管上皮細胞對白蛋白的重吸收,減少尿蛋白的排除。雙重角度闡釋了格列喹酮獨立于降糖之外的腎臟保護作用。
對血糖、尿白蛋白的控制情況。經試驗證明了格列喹酮在與胰島素降糖幅度相當的同時,可有效控制24h尿蛋白和尿白蛋白水平,這是獨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電鏡下的結果:正常組的大鼠腎小球細胞基底膜薄厚均勻,足細胞的突出形態清晰可見,并且排列規則,而患病組大鼠不僅足細胞發生融合或缺失,其基底膜也明顯增厚。經過格列喹酮治療后,大鼠腎小球細胞基底膜明顯變薄,足細胞足突的形態和排列明顯改善,接近正常組。而胰島素治療組相比較患病組改善并不明顯。說明格列喹酮對腎小球形態的修復是明顯,有效的,并優于胰島素。這是是通過對腎小管和HK-2細胞兩個蛋白的表達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通過下調
Megalin和Cubilin的表達來降低白蛋白的攝取,而格列喹酮通過上調Megalin和Cubilin的表達,以劑量依賴性的方式增加白蛋白的攝取。這支持了格列喹酮通過增加白蛋白的腎小管重吸收來降低糖尿病腎病中的尿蛋白水平的觀點。
我們首先看一下試驗結果:經過格列喹酮治療后大鼠胰島細胞的胰島素以及大鼠的C肽相較患病組均有改善,接近正常組。本文章發表于英國內分泌雜志,是婁晉寧教授對于格列喹酮的基礎性研究課題,在論文結尾處提到了格列喹酮對于糖尿病腎病的預防及治療作用。
臨床研究證實:糖適平可以有效逆轉MAU。從大鼠實驗中我們能看到格列喹酮有直接修復腎小球、腎小管、降低尿蛋白的作用,在完成大鼠實驗后,我們又進行了一個新的臨床研究,考察糖適平治療對早中期糖尿病腎病改善作用。這項研究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開展的,主要觀察指標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及血糖控制、胰島素功能指標的變化和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用藥4周后,與治療前相比,糖適平組和胰島素組都能降低UACR水平,糖適平組前后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性(P=0.033),同時我們也可看出糖適平組能持續降低患者UACR水平,用藥12周后,糖適平組仍能維持顯著降低UACR趨勢,與4周結果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性(P=0.037);與胰島素組比較,UACR下降幅度有統計學差異(P=0.0364)。
用藥24周后,糖適平組UACR有效下降率(下降≥25%)達96.7%,顯著高于胰島素組70%,糖適平組長期治療UACR平均降低幅度顯著高于胰島素組。
針對糖尿病腎病是早期干預?還是順其自然?
糖尿病的高發病率同時帶來了并發癥的肆虐,2/3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種糖尿病并發癥。近73.2%有一種或多種糖尿病并發癥。據此估算,我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壓者多達1200萬,腦卒中500萬,冠心病600萬,雙目失明45萬,尿毒癥50萬,截肢16萬。
根據美國2013年腎臟病調查年度報告顯示,截止到2011年,美國終末期腎病患者數量達到每百萬人口357人,為國家醫療系統帶來沉重的負擔,報告同時揭示了終末期腎病的主要誘因是糖尿病,超過半數的新發終末期腎衰竭患者是由于糖尿病惡化造成的。
不同國家終末期腎衰竭的病因不同,我國目前慢性腎臟病的首位病因是慢性腎小球腎炎[3],但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腎臟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仍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病因。隨著中國糖尿病患病率的攀升以及糖尿病管理水平的提高,患者壽命延長,慢性腎臟病未來可能會成為ESRD的首位病因。
按照KDIGO的分期,糖尿病腎病分為五期,其中前三期只要定期篩查,早期干預,盡早治療都是可逆和部分可逆的。
因此當糖尿病患者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時,我們選擇藥物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1、首先是降糖效果方面,糖適平作為磺脲類中的一員,平均降低糖化達1%到2%,是口服降糖藥中最強的一類。2、優先選擇腎臟排泄率低的,減少腎臟負擔 。糖適平是唯一主要由膽道排泄的磺服類降糖藥,只有從5%腎臟排泄, 可以較安全地用于伴有腎功能損害的糖尿病患者, 不易造成藥物蓄積體內而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應。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