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云醫
作者:李文瑾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街道科學園南里社區衛生服務站
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房顫患者,發病率約在0.5%-1%左右。作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在臨床上,房顫反復發作,治療棘手,目前還沒有能夠根治房顫的方法,需要長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預防復發。對于急性晚期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療仍然具有挑戰性,而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已廣泛應用于此類患者的治療。但傳統抗心律失常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且會損傷肝腎。因此,長期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中,所選藥物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根據目前國際指南,并不推薦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常規使用主動脈球囊反搏。這個建議主要是受IABP- shock II研究的結果的影響,該研究表明,IABP不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但在臨床實踐中,對心源性休克患者,大家仍廣泛使用IABP,并有很好的臨床療效.2021 ESC大會上,意大利醫院心臟病專家協會(ANMCO)發布了IABP在急性晚期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研究,詳細回顧了來自臨床研究的數據,為IABP在心源性休克和晚期急性心力衰竭的最佳使用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反搏(IABP)的概念是指在心臟生理周期的規范階段之外額外泵送血液。Arthur Kantrowitz和Adrian于1952首次將這一方法應用于動物實驗中。6年后,Harken提出了一種體外泵,能夠在收縮期將血液抽出,并在下一次舒張期迅速重新注入的方法。1961年,開發出第一種體外反搏脈沖模型。最初的臨床結果并不理想,并由于血液湍流造成溶血,主要是動脈通路相關的并發癥,以及泵與心臟周期的不同步等問題。到了1980年,Bregman等人首次報道了25例經皮入路置入IABP導管的患者,該方法顯著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
隨后,Moulopoulos等人開發了一種主動脈內裝置,該裝置使用一根導管,在主動脈內放置一個球囊,在左心室舒張時充氣,在收縮時放氣。到了1968年,Kantrowitz等人進行了第一次臨床經驗,在兩名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中觀察到明顯的獲益,即刻可升高的血壓和增加尿量。但在那個年代,器械的插入仍然需要手術切開血管,這使得血管缺血并發癥的發生率非常高。
此后,更小的氣囊導管系統被開發出來。“無鞘”技術以及更有效的控制系統,能夠使IABP適應不同的血流動力學和心律情況。
徐偉教授在《房顫治療新思路》的報告中介紹了創新中藥復方制劑治療房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實驗表明,參松養心膠囊通過作用于多個離子通道電流,包括Ca、K1、Ito離子通道,使得肺靜脈肌袖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適當延長,抑制觸發,早期后除極和2相折返,從而可能對房顫的發生和維持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循證醫學研究證實,與普羅帕酮治療陣發性房顫均有效,二者療效相當;且安全性優于普羅帕酮組是房顫患者可長期服用的藥物。
(以上內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